開設兒童畫、素描、國畫、彩鉛、線描、動漫、油畫、速寫、工筆畫、書法等課程
美術,是人(人類)自身為了生存(生活)需要,自主改變、改造現實狀態的一種獨特的思維方法。美術,是人類創造思想不斷誕生、更新的生命動力。美術活動是早于人類一切技術性活動、運算、邏輯活動的基于生命發展需要的思維推演。這種思維方法引發出人類在各領域當中一系列的技術、技能(技巧)、工藝的革命(革新)。由原始人類就開始的視覺感受引發的造物轉換活動(創造行為),是人類賴以改善生存環境、更好的生活、社會發展的基礎。
因此,“視覺造物轉換”這個概念,應該是從人的生命本源去思考美術文化對于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替代功用的基本視角。
如果在兒童期的美術課程,乃至整個基礎教育、高中教育、大學的本科教育中,能夠全面滲透這一層面的思想,給這些未來的公民們滲透這樣的思維方法,可能學生們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才有可能性。
美術,絕不僅僅是一般人(公民)所看到的架上繪畫,更不是那些害人的、目前在師范大學里教學法課當中還在誤導未來準教師們基本教學技能的“簡筆畫”。
如果我國當下的基礎教育美術課程,概括學前的藝術領域活動,還將對美術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某種低水平模仿、低水平徘徊的所謂技能傳遞的水平上,那么,美術核心素養的達成必然是空話。
楊向東博士無論如何論述此問題,在教育觀念上雖然都對,但實質的學習效度將是無法讓我們看到的。
根據以上自己的思考,通過郵件方式向我國某著名教育學者(暫時不予以公開名字)咨詢此問題,得到的回復是:
楊向東的界定一部分是對的,但斷言核心素養必須是可測量的,這不對。
相反,真正的核心素養比如智慧、勇氣、節制等是無法測量的。能夠測量的素養只是一些比較表淺的、簡單的、平庸的素養,比如讀寫算的技能。
美術素養方面,你是專家。我贊成你的思路,現代美術教育越來越降低美術的藝術素養而使美術淪落為某種技術技能。
再反思: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或者養成,現行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需要重新再次修訂,現行的所有課程標準美術教科書需要重新編撰,無論是課程專家、還是教材的編寫者、更重要的全國24萬多在職的(小學到高中)美術教師,現有的全國所有師范大學(師范學院)美術學專業的教師、在校的本科學生、研究生,對于美術的認識和理解需要徹底改變!
( 作者:李力加 & 責任編輯:曉萌 )